首頁

聖地一覽

印度八大聖地旅遊行程

印度八大聖地


印度朝聖 - 鹿野苑(Saraṅga-nāthá):釋迦牟尼初轉法輪處

鹿野苑約距離瓦拉那西(Varanasi)東邊十公里,原被稱為鹿園(Murigadava)。鹿園即是二個關於鹿王故事的發生地點。一說是過去該地為一片大森林,林中有二群鹿,各約有五百餘鹿。一日波羅奈斯國王至該地狩獵,正當該地之鹿群遭射殺之時,為釋迦佛前生的鹿王飛奔至國王面前,為令鹿群們免於全數滅亡,遂向國王提一緩兵之計:「大王狩獵於此,刀劍無眼,恐怕鹿群們無一倖免,不消數日,鹿群們的屍首亦將腐朽,大王恐怕亦無法得到新鮮的鹿隻作為膳食,我當每日進奉一隻鹿,令大王每日皆有新鮮的鹿隻可食,我們亦可延長些許壽命。」國王聽聞後,便答應今日不將鹿群殺滅。自此,每日由二鹿群中,交替提供一頭鹿進奉國王。當時,另一鹿群的鹿王,為提婆達多的前生,至該鹿群提供一頭鹿,正好是一頭懷孕中的雌鹿。雌鹿向提婆達多前生的鹿王請求:「我身應死,但腹中之子不應死,希望待我胎兒生後再將我身進奉國王」。提婆達多前生的鹿王聽聞後,十分生氣,並且要求雌鹿當日必須以該身進奉國王。於是雌鹿轉向釋迦佛前生的鹿王求情。釋迦佛前生的鹿王對於雌鹿身為母親的慈悲十分感動,因此決定已自身替代雌鹿進奉給國王。當釋迦佛前生的鹿王進到王城時,眾人皆感到十分驚訝。當國王知曉鹿王不忍傷害雌鹿及其子的因緣後,驚覺自己雖身為人,其心卻不如畜生,於是不再殺害諸鹿,該林於是成為鹿群們安居之地。該地也因此被稱作施鹿林。
  
另一說是,較為人知的九色鹿王的故事。過去菩薩為一頭九色鹿,身上的毛有九種顏色,常在水邊飲食。當時有一人在溺水,鹿王聽到後,趕忙去救起這位溺人。溺人被救起後,欲回報鹿王,鹿王告知,不需要報恩,只要不要告訴他人我在此,即可。當時國家中的王后夢到九色鹿,希望能得到鹿王漂亮的鹿皮。於是國王重金懸賞能找到九色鹿者。溺人知曉後,便告訴國王九色鹿處。於是國王便利水邊要來殺鹿,鹿王知道後,便出現在國王前告訴國王為何有人知道他在此的原委。國王聽到鹿王所言,心懷慚愧,下令國中,不得殺此鹿族。從此這個地方便充滿著鹿群。




印度朝聖 - 五比丘迎佛塔 Chaukhandi Stupa

喬堪祗塔(Chaukhandi Stupa),也稱為五比丘迎佛塔,建於笈多王朝,原為覆缽型型,頂端的八角亭是莫臥爾帝國時(16世紀)所建。

鹿野苑也有一棵很大的菩提樹,是阿努伽里加·達摩波羅(Anagarika Dharmapala)從菩提伽耶的大菩提樹上折枝移植而來。 五比丘彼此約定「不招呼、不禮敬、不理會」的默契,但是當佛陀一接近時,散發出無比莊嚴的光芒,這五位修行人馬上意識到此人已非過去的悉達多太子,於是匆忙布置了歡迎之處,迎接佛陀。後人便在此地建立了佛塔,便是今日所見的迎佛塔(Chaukandi)。迎佛塔在十六世紀時,由蒙兀爾王朝第三代國王阿克巴大帝在塔頂建了八角形的磚造瞭望台。由瞭望台的中心,康寧漢還發掘出似井的孔洞,出土了彌勒菩薩與觀世音菩薩的石像。




印度朝聖 - 鹿野苑博物館

野苑博物館是佛陀所有聖地中最值得參觀的博物館之一,在這裡總共挖掘出將近三百尊的佛像與重要碑文等古物,雖然有許多精品已被送往加爾各達及德裡等大都市收藏展示,但這裡仍然留有獨一無二的「鎮館之寶」,足以傲視全印度。

首先就是那座巳成為印度國徽的阿育王石獅柱頭。一踏進博物館大門,就會看到它睥睨四方昂然而立,向參觀者展示它的輝煌與榮耀。聞名於世的笈多朝所雕製的釋迦佛初轉法輪像。該像約製作於470年,高161公分。頂有半橢圓形的肉髻,整齊的小螺髮,寬廣額部,雙眼下視,下唇豐厚,眉線處,直接雕出眼窩的轉折,強調超越塵世的潔淨無暇感。臂膀及腰部皆顯得纖細,除了衣領及腕部垂落的衣摺外,通體的袈裟幾手平素無紋,仿若裸身一般,即便是雙足下方的半圓形衣襞,亦是採用自內向外平行對稱的輻射紋。背光雖然亦是裝飾地十分華麗,但背光的內重,卻刻意磨光留白,將淨素的超塵脫俗感進一步帶入背光內,整體造像不帶有絲毫的火氣。將寧靜內省的意像充分展現,同時面容中隱隱流出喜悅的神色,無疑是入甚深禪定時,自在地充滿著法喜。佛座前,雕著豎立著的法輪,法輪二側分別雕出合掌的五比丘、母子及二鹿,說明了此像為鹿野苑初轉法輪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