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傳佛教
薩迦寺
薩迦寺名中的「薩」藏語意為「土」,「迦」藏語意為「灰白色」,「薩迦」意即「灰白土」。因本波山腰有一片灰白色岩石,長年風化如土狀而得名。薩迦寺分為南、北兩寺,仲曲河橫貫於兩寺之間,北寺位於河北岸的本波山「灰白土」山岩下,南寺位於河南岸的平壩之上。
1073年(北宋熙寧六年),吐蕃貴族昆氏家族的後裔昆‧貢卻傑布(1034年-1102年)發現本波山南側的山坡上,土呈白色,帶有光澤,呈現瑞相,即出資興建寺院,後來被稱為「薩迦闊布」,但十分簡陋,這便是薩迦北寺的前身。此後逐漸形成了薩迦派。薩迦寺採用象徵文殊菩薩的紅色,象徵觀音菩薩的白色,象徵金剛手菩薩的青色塗抹寺牆,故薩迦派又俗稱「花教」。
薩迦派採用血統傳承和法統傳承兩種傳承方式。貢卻傑布圓寂之後,其子貢噶寧布(1092年-1158年)主持薩迦寺。貢噶寧布學識廣博,使薩迦派教法趨於完備,故被尊稱為 「薩欽」(薩迦大師),成為薩迦派初祖。貢噶寧布的次子索南孜摩為薩迦二祖。三子扎巴堅贊主持薩迦寺57年,為薩迦三祖。四子貝欽沃布的長子薩班貢噶堅贊(1182年-1251年),簡稱「薩班」,或「薩迦班智達」,為薩迦四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