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名山
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南岷江東岸凌雲寺側,瀕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匯流處。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我國現存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摩崖石刻並非是石窟藝術)。大佛開鑿於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於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大佛兩側斷崖和登山道上,有許多石龕造像,多是盛唐作品。凌雲寺右靈寶峰上,現存一座磚塔,塔高十三層,造型與西安小雁塔相似。
寺左江中一孤峰卓立,名烏尤,即秦所鑿樂山離堆,上有唐創建烏尤寺,以及相傳漢郭舍人注《爾雅》處。樂山大佛景區由凌雲山、烏龍山、巨形臥佛景觀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範圍,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聞名遐邇的風景旅遊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
峨嵋山金頂
金頂最高處,有一座稀有珍品,稱作“金頂銅殿 ”,為明萬曆三十年(1602年)妙峰禪師請西蜀藩王潞安捐造的。殿高8米,寬4.8米,深4.3米,上為重簷雕甍,環以繡棕鎖窗,通體皆用銅件焊成。屋頂簷瓦餾金,在陽光映照之下,金光閃閃,迢耀百里,固名金頂。銅殿內置普賢騎象銅像,高5米多,兩旁陳列24尊銅佛,現規模僅次於萬年寺。門枋陰刻“雲棧劍閣”和“峨眉山道全圖”,四周銅壁上刻有經文和佛像萬尊。
在銅殿外還樹有銅塔和銅碑。有趣的是,一般寺廟的大門都是朝南的,唯獨峨眉山的都朝東,金頂的銅殿,卻又例外的朝西,這也可算是峨眉山的獨特之處了。據說從前西藏來的信徒只禮拜金頂,因為釋迦牟尼的故鄉在西域。該殿不幸在清代燒毀。
峨嵋山金頂十方普賢菩薩聖像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為銅質,通高48米,佔地1256平方米,總體重約600噸。須彌座上立六牙吉象,大象背上第一層為普賢菩薩的四頭像和兩面身;第二層為普賢菩薩四頭像;最高層為前後普賢菩薩頭像。聖像內為484平方米的佛中殿,供奉阿彌陀佛銅像,四周繞漢白玉雕佛像。十方普賢菩薩聖像正面手持如意,騎六牙聖像;另一面結阿陀定印,表六道眾生顯得四智菩提之義。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的含義以及造型結構:通高48米,表徵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普賢”,即“普”之平等無礙,“賢”為無處不到。座像造型結構從下至上分為8個部分:
1、基座部分為四方六層,表徵佛教的“四攝”,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般若)。
2、圓環部分:表徵“一真法界”。
3、蓮花部分:表徵“眾生之心,心生萬物”。
4、祥雲部分:表徵“空性”。
5、四尊吉象:表徵“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暨“普渡眾生、大行無止”。
6、兩面身部分:表徵“華藏世界一佛二菩薩”。
7、十尊菩薩頭像:表徵“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8、菩薩頂上的圓滿寶柱:表徵“華藏世界重重無盡,普放光明”和“法門盡虛空,遍法界”。
十方普賢菩薩聖像內供奉的阿彌陀佛:表徵同歸極樂。
萬年寺
萬年寺創建於東晉,時名普賢寺,唐僖宗時慧通禪師重建,更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賢寺;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鈞御題“聖壽萬年寺”,簡稱萬年寺,為峨眉山最早的六大古寺之一。萬年寺的歷史悠久,高僧輩出,佛教文物十分豐富。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佈“峨眉山聖壽萬年寺銅鐵佛像”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56年8月16日,經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公佈,無梁磚殿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內的珍藏文物十分豐富,品位極高。如佛像、“佛門三寶”(貝葉經、佛牙、御印)、法器、書畫、匾對、寺院建築、寺院裝飾等等。
報國寺
報國寺是峨眉山的門戶,坐落於峨眉山腳下,背靠雄偉的光明山,面對秀巧的鳳凰包,是峨眉山最大的一座寺廟,被稱為峨眉山第一景。原名“會宗堂”,報國寺始建於明代萬曆四十三年(1615),明末毀於大火。清順治十一年(1654)聞達禪師重建,清康熙帝敕名報國寺。匾額為康熙所親書。
清嘉慶和光緒時經過兩次擴建,成為四重殿宇和亭台樓閣俱全的宏大廟宇。
伏虎寺
伏虎寺、又稱伏虎禪院、神龍堂、虎溪精舍,距報國寺2華里,位于四川峨眉山山麓瑜伽河與虎溪匯流處,海拔630米,為峨眉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伏虎寺內殿宇隱于叢林之中,故有"密林隱伏虎"之稱。相傳「林中多虎常出為害,始建尊勝幢於無量殿前以鎮之,使其患遂絕」,故名伏虎寺。寺周的楠林名為"布金林",是全山最大的人造林,楠、樟、柏、松至少在十萬株以上,為寺中第三代住持寂玩上人營造,楠木參天,濃蔭蔽日。
奇特的是,伏虎寺所有的殿堂都被高大濃密的林木遮掩,但四重大殿瓦屋上卻從不存有敗葉,潔凈如洗,一塵不染。因而伏虎寺又名"離垢園"。伏虎寺的建築幾度興廢,在清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重建,現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於伏虎寺居住﹐該寺遂成為峨嵋山最大的比丘尼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