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名山
雲南雞足山-迦葉尊者道場
雞足山位於賓川縣西北隅,距大理市100公里,距昆明400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山,與四大佛教名山峨眉、五台、九華、普陀齊名。雞足山西與大理、洱源毗鄰,北與鶴慶相連,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6公里,總面積2822公頃,因山勢前列三峰,後拖一嶺,宛如雞足而得名。
相傳,這裡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抱金縷袈裟、攜舍利佛牙,來這裡設置宣講佛法的“道場”,並守衣入定於雞足山華首門。雞足山上的佛教建築,始于唐,繼于宋、元,盛於明、清,直至民國仍有增修。清康熙時雞足山有大小寺42座,庵院65個,靜室170餘所,寺僧5000餘人。雞足山寺廟中最負盛名、保存最好的寺是祝聖寺,它是清代高僧虛雲和尚得到慈禧資助而建蓋的,光緒皇帝賜名為“護國祝聖禪寺”。雞足山海拔最高的寺是金頂寺,位於雞足山主峰天柱峰頂,寺內楞嚴塔,是西元1929年雲南省主席龍雲登山遊覽時應僧人請求,撥鉅資興建的,龍雲為楞嚴塔題詞:“法相莊嚴”。雞足山目前修復規模最大的寺是迦葉殿,它是由四川文殊院寬霖會長發起,由大弟子宏道法師主持重建的,於1994年竣工,殿有四重,迦葉殿中供奉香檀木雕迦葉坐像,高3.3米,重1.6噸。
祝聖寺
祝聖寺位於雞足山東側半山腰的缽盂山,原名叫迎祥寺,寺的前身為缽盂庵。明朝嘉靖年間廢庵建成迎祥寺。明末崇禎十一年底至十二年的正月(西元1638年12月底至1639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雲遊雞足山后,在《徐霞客遊記》的有關雞足山部分中,只簡單地點到迎祥寺。可見在明代時,迎祥寺在雞足山眾多寺廟中的地位還遠未體現出來。迎祥寺到清朝光緒年間時,已破敗不堪,到宣統六年(西元1909年)後才得以重修,並改名為祝聖寺。
據史料記載,光緒三十年(西元1904年),虛雲先後應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聖寺的邀請,到兩所寺院講經傳戒。結束後,便在當時雲南提督李福興的幫助和賓川知縣的具體辦理下,來到他嚮往已久的佛教聖地雞足山,並住進了早已無人居住的迎祥寺。為了重修寺廟,虛雲開始接待在四方朝山者的同時還親自外出募化。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虛雲赴京請領清宮內務府所刊的藏經《龍藏》,不久得到光緒皇帝的恩准,除欽賜《龍藏》外,還御賜紫衣、缽具,玉印、錫杖等,同時對迎祥寺加贈名為“護國祝聖禪寺”,封賜主持虛雲為“佛慈洪法大師”之號,希望虛雲回山傳戒,護國護民。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虛雲領《龍藏》回雲南途中,考慮到重建寺廟需要鉅款,便繞道而至馬來西亞、泰國、緬甸等國,一路講經說法,一路募化功德。
金頂寺
金頂寺位於天柱峰頂,東距祝聖寺5.5 公里。原有金殿(銅佛殿)一座,文革中被毁。現存山門、三光殿、大殿、楞嚴塔,後又修複兩廂以供食宿。楞嚴塔爲密檐式方形磚塔,高 40 米,共 13 級,第二級四周裝有鐵欄杆,可供人們攀登眺望。
天柱峰因高峻挺拔,狀如擎天巨柱而得名,在金頂寺有時還可以見到珍奇的迦葉鳥。現在的金頂寺,由睹光台、大門、彌勒殿、楞嚴塔、大雄寶殿等組成,是游覽雞足山必去的重要景點。金頂不僅有悠久的歷史,還有着名的賞景地:東觀日出、西觀蒼洱、南觀祥雲林海、北觀玉龍雪山。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曆盡千辛萬苦登臨雞足山頂,對這“四觀”讚賞備至。
華首門
雞足山華首門,不但因爲獨特的奇、險而聞名國内外,還因爲相傳它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守衣入定 ( 即打坐參禪未死 ) 的地方,所以它在整個雞足山享有擧足輕重的地位,被佛教徒稱爲“中華第一 門”。
華首門是雞足山頂峰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絕壁,筆直如刀削,下臨萬丈深淵,宛若崖壁上鑲嵌着的一道大石門。華首門高 40 米,寬 20 米,上部圓形石崖突出近 3 米,中間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縫,把石壁分爲兩扇,“門”的中縫懸掛着距離大致相等的石,這就是“石鎖”,檐口、門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緊緊關閉的石門。游人至此,仰觀峭壁危崖直摩蒼穹,猿猱難攀,搖搖欲墜;俯瞰幽穀深澗,雲霧縹緲,深不見底,若置九霄。徐霞客、楊升庵、李元陽、大錯和尚、虛雲和尚等見多識廣的一代名士來到這里,無不歎爲觀止,留下了關於華首門的不少佳句,徐霞客讚這里“雙闕高懸,一丸中塞,仰之彌高,望之不盡”。
迦葉聖殿
迦葉殿也叫袈裟殿,位於雞足山天柱峰半山腰的東面,傳說雞足山的開山祖師飲光佛迦葉尊者在殿内的大盤石上守衣入定 500 年而得名。也就是這樣的原因,迦葉殿在雞足山眾多的廟宇中占有擧足輕重的地位,被稱爲“山中第一寺”和“山中諸寺之祖庭”。
據史料記載,迦葉殿所在位置於明朝永樂年間 ( 公元 1403 年~ 1424 年 ) 或成化年間 (1465 年~ 1487 年 ) 時爲道人修建茅庵。嘉靖年間庵廢後僧人圓慶募化建寺,然後又重修和增修多次,到萬曆壬子 ( 公元 1612 年 ) 時,迦葉殿已有相當的規模,到清朝顺治年間時,有了山中第一寺的氣勢。殿内的藏經樓收藏有豐富的經書,殿前有高達 8.6 米的外飾金泊銅質萬佛塔。康熙三十年 ( 公元 1691 年 ) 時,一場大火災,塔與樓全部被燒毁,第二年僧人慧文重建,可規模大不如前。解放後,人民政府分别在 1952 年和 1963 年撥款對迦葉殿進行修理,到“文化大革命”時又被人爲毁壞。現在游客看到的迦葉殿是 1992 年至 1994 年在原址上新建的,由四川成都市文殊院寬霖大和尚發起,他的大弟子宏道法師主持重建任務。
慧燈庵
慧燈庵在天柱峰東山 ( 或插屏峰 ) 腳,背靠迦葉殿,面前是上天柱峰的游路。據史料記載,公元 1605 年 ( 明萬曆乙巳 ) ,僧人洪平在此結茅庵居住,到公元 1634 年 ( 崇禎甲戌 ) ,洪平的徒弟普現募化擴建慧燈庵。公元 1692 年 ( 清康熙壬申 ) ,僧人宗海再募化重修。
慧燈庵自古就是上天柱峰的正道所必經的寺庵。公元 1639 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雲游雞足山後,曾在《滇游日記》中提到“會燈寺”和“會燈大道”,並把上天柱峰頂的會燈大道,稱之爲“正道”。當時慧燈寺是朝山者上金頂前焚香小憩品茶之地。據說,歷史上慧燈庵的素餐很有些名氣。
解放後,人民政府分别在 1952 年和 1963 年兩次撥款對慧燈庵進行修理,“文化大革命”時期被人爲毁壞。現在的慧燈庵是 1983 年政府撥款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新建有大雄寶殿、方丈室和廂房,面積共 933 平方米。大殿采用鋼觔水泥結構,爲五間重檐歇山式建築,大殿内中塑釋迦牟尼,右爲迦葉,左阿難,再左右的佛龕中,左塑達摩祖師,右塑護法伽藍神關帝 ( 即關羽 ) 。據佛教傳說,三國時蜀將關雲長死後曾在玉泉山顯聖,並受戒於天台智者和尚,問禪於神秀法師,後來佛教奉祀爲護法伽藍神。
牟尼庵
牟尼庵位於祝聖寺以西半里處的小山脊上,南臨玉龍瀑布,西臨一條山澗。由於地理位置原因,牟尼庵自古就是去玉龍瀑布和上山朝拜的必經之地,因此在有關雞足山的許多古代游記中都可以見到“茶房”或“牟尼庵”這樣的字眼。
據有關史料記載,明代嘉靖年間 ( 公元 1522 年~ 1565 年 ) ,有一位僧人看見許多上山朝拜或是前來觀瀑者,都走得口幹舌燥,便在玉龍瀑布的小山脊上修建茅庵,向人施舍茶水,因此也就有了“茶房”的名聲。後來茶房遭遇火災,有個叫楊周的人改建爲牟尼庵,並請來一個叫智空的僧人做住持,於是又有了“牟尼庵”的名聲。楊升庵、李元陽等雲南古代知名學者曾在牟尼庵客居過。
據民間傳說,牟尼庵所在之地原來象一個圓印,是釋迦牟尼分身在此打坐所留遺址,是釋迦牟尼曾經念佛修行的淨地,因此在此修建的庵理所當然叫牟尼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