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道教勝境
湄洲媽祖祖廟
傳說中湄洲島是媽祖林默的家鄉,也是他羽化升天之地。興化府莆田湄洲島湄洲媽祖廟(朝天閣)始建於北宋雍熙四年(987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媽祖廟。天聖年間(1023年)開始擴建,清康熙二十年遷界令撤銷後重修,當時有殿堂樓閣十六座,客房齋堂等建築九十餘間。宮中史料記載,3尊神像中1尊「大媽」留在湄洲祖廟正殿(朝天閣),惜已於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第2尊「二媽」流向 鹿港天后宮 創建於明萬曆19年(西元1591年),系台灣建廟最早之媽祖廟,相傳清康熙22年(西元1683年)福建水師施琅 平台恭請湄洲媽祖護軍渡海,班師回朝之際,其族侄施啟秉等懇留入廟奉祀,現為湄洲祖廟僅存的唯一開基媽祖,為六尊開基媽祖的第二尊,故俗稱「二媽 ,;第3尊「三媽」則為今日新竹長和宮的媽祖真發、軟身神像,稱「湄洲祖廟正三媽」。1980年代以來,海內外信徒捐資對湄洲祖廟進行重修,台灣檀越捐獻為最多,現有建築基本都是文革後所重建廟貌。
建築
祖廟內由牌坊、長廊、山門、香爐台、儀門、廣場、鐘鼓樓、正殿、寢殿、梳妝樓、朝天閣、升天樓、媽祖石像、佛殿、觀音殿、五帝廟、中軍殿、聖父母祠等大大小小的宮殿所組成,殿裡的神像都非常巨大雄偉,像是千里眼跟順風耳是媽祖的守護使者,馬將軍則是為媽祖的傳達訊息的快遞。而在太子殿裡面有二尊媽祖,其中一尊是分靈給台灣的媽祖,每隔一年到三年,分靈出去的媽祖會回一次娘家,在媽祖祖廟裡還有一個特點,就是沒有「門檻」,表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來參拜,也是唯一不忌諱照相的廟宇。
在天后宮中分為上殿跟下殿,中間以天井相隔,裡面供奉黑、紅、黃臉的媽祖,每個可都是各有來頭,黑臉的媽祖是台灣的開台媽祖,也因為歷史非常的悠久所以臉部已經被香火薰黑了;紅臉媽祖是受過36次寶封,每受封一次臉就紅一次,因此就成為「紅臉」媽祖;黃臉的媽祖是在湄洲島的媽祖,因為每年都會請一位年過半百的老太太為媽祖梳妝打扮,所以湄洲島的媽祖雖然歷史悠久,臉也是不黑的。與正殿毗鄰的是梳妝樓,其中展示了媽祖的標準造形,後腦杓是船的舫,左右二邊是波浪形髮夾是船槳,頭上半圓形的是方向盤,代表了媽祖守護海上漁民的涵意。
升天樓
升天樓的升天古蹟是媽祖在九月初九時羽化升天的地方,旁邊有一座約一人高的小廟,是當時的漁民為媽祖建的,每當漁民出海便會在這裡燒香祭拜,祈求平安,當初要拆除這座小廟時,拆到第三層工人還因此身體不適而且無法再進行拆除的工作,於是便把小廟的第一層保留了下來,這座小廟也是分靈最多的廟,總共分出了五千多座於世界各地。
在朝天閣中有也二尊媽祖,上一尊臉比較黑,是由於台灣信眾在把媽祖請回去的途中,在海上日夜祭拜,因此薰黑了媽祖的臉,這一尊也是在鹿港馬祖廟的分靈,同時這座殿也稱為「黑媽」。
賢良港天后祖祠
「賢良港」位於湄洲灣北岸莆禧半島南端,與湄洲島遙遙相對,前往湄洲島朝聖的途中一定會路過,是媽祖的誕生地-「賢良港天后祖祠」,裡頭還供奉著媽祖的「聖父母」,也就是媽祖的雙親;媽祖回娘家謁祖進香時,必先恭請媽祖鑾駕在賢良港祖祠舉行謁祖儀式後,才從賢良港碼頭渡海到湄洲祖廟去「刈火」,這也是學習媽祖躬行孝道的傳統美德。
祀奉四海龍王,殿內有一尊黃金打造的媽祖巨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