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聖地一覽

中國道教勝境旅遊行程

中國道教勝境


湖北武當山 玄天上帝

武當山是中國道教名山,武當山道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流派。自春秋至漢末,武當山已經是宗教活動的場所,魏晉南北朝時期得到發展。唐貞觀元年,唐太宗敕建五龍祠。到唐末,武當山被列為道教七十二福地之一。宋元時,皇室封號武當山真武神,成為元朝皇帝「告天祝壽」的重要場所。到明代,武當山被封為「太岳」、「治世玄岳」,被尊為「皇室家廟」,成為道教第一名山,武當山也成為了中國最大的一處道場。

武當山山上眾多的道教古建築始建於唐,宋、元兩代繼續擴展。明代是武當山建築的鼎盛時期。明永樂年間,「北修故宮,南建武當」。明成祖大修武當山,耗資數以百萬計,日役軍民工匠30萬人,歷時14年,建成9宮8觀等33座建築群,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整個建築體系按照「真武修仙」的道教故事布局,充分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古樸園林福壽康寧園也充分體現了返璞歸真,以尋幽探秘宣揚道家思想。山間道觀總數曾達2萬餘間。部分珍貴宮殿被丹江口水庫淹沒,目前現存古建築53處,建築遺址9處,另有文物7400餘件。




武當山金殿

武當山金殿位於武當山主峰天柱峰的頂端。金殿和太和殿都是採用最高規格的重簷廡殿頂。朱棣將“太和”二字用於武當山,名為“大岳太和山”,山頂金殿命名為“大岳太和宮”,意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故宮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即奉上天之意,北京奉天殿與武當山大岳太和宮同為一體,意味著朱棣坐鎮的江山穩固。這些建築的修建不僅達到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目的,而且也符合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金殿和太和殿都是採用最高規格的重簷廡殿頂。朱棣將“太和”二字用於武當山,名為“大岳太和山”,山頂金殿命名為“大岳太和宮”,意為天下太平之意。北京故宮太和殿原名“奉天殿”,即奉上天之意,北京奉天殿與武當山大岳太和宮同為一體,意味著朱棣坐鎮的江山穩固。這些建築的修建不僅達到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政治目的,而且也符合道教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武當山金殿- 金殿傳說

金殿雷火練殿:最為奇特的地方就是它本身是良導體,每逢電閃雷鳴的時候,光球在金殿四周滾動,但霹靂卻擊不到金殿,金殿經受一交次雷擊後,不僅豪無損傷,無痕無跡,反而其上的煙塵銹垢被燒去,雨水一洗,輝煌如初。這一奇觀被稱為“雷火煉殿”。金殿造了已經有六七百年了,但還是完好如初,仍然光彩奪目。【原因:其實這是一種自然現象。金殿本身就是一座龐大的導電體,雷雨前夕,帶電荷的積雨雲向金殿移動,當達到一定距離時,雲層與金殿的電位差增大,使空氣電離,金殿上的電荷與雲中的電荷間頻頻閃擊,火球滾動,於是產生了“雷火煉殿”奇觀】平地驚雷: 夏秋雷雨季節,有時,金頂上空晴朗無雲,烈日當空;天柱峰四周烏雲滾滾,千山萬壑沉沒在雲海之中,八百里武當如銀鋪平地海馬吐霧:這座純銅打造的宮殿。

這個金殿大概用了20萬斤銅,幾千兩黃金製作而成,應該說在這種建築物當中的規智非常高的,首先使用的是重簷廡殿制的建築,再有,在它這個上面還有仙人、獸頭,一共是五個,第一個是龍,第二是鳳,第三個是獅,第四個是天馬,第五個是海馬,今天的故事就說說這個海馬。這個海馬實在是太奇怪了,據說每到夏季下雨的時候,這個海馬就會口吐雲霧,這個雲霧昇華到空中,馬上就變成了紫色的煙霞,非常非常的美麗,其實,這與燒水時水壺嘴噴出白霧是一個道理。海馬本身是銅製的,內部中空,當溫度過高,造成內部溫度也很高,當溫度下降的時候,形成汽化現象,使海馬內部空氣形成水蒸氣,,然後從海馬的嘴裡散發出去避風珠: 相傳,殿內藻井上,曾懸掛一顆銅質鎏金寶珠,能鎮住山風,確保神燈長期不滅,故名“避風珠”。實則金殿設計精確,構築科學,無論春夏秋冬,金殿各構件之間均嚴絲合縫,沒有任何空隙。這樣殿外山風呼嘯,殿內神燈卻紋絲不動,所以金殿內不進風,並非是“避風仙珠”的神力。然而,在海拔1612米的天柱峰頂,氣溫溫差大,金屬構件會產生嚴重的熱脹冷縮,明代工匠們是怎樣完成這些既讓金屬嚴絲合縫,又不留焊接痕蹟的技術難題?我們現在還是個謎,只能反映我國明代鑄造技藝的高超。




紫霄宮

紫霄宮,又名“太元紫霄宮”,明代宮觀建築,位於湖北省十堰市武當山,紫霄宮坐落在武當山的主峰——天柱峰東北的展旗峰下,佔地面積約27.4萬平方米。面對照壁、三台、五老、蠟燭、落帽、香爐諸峰,右為雷神洞,左為禹跡池、寶珠峰。周圍山巒天然形成一把二龍戲珠的寶椅,明永樂皇帝封之為“紫霄福地”。

紫霄宮是武當山保存較完整的皇家廟觀建築群。同時也是武當山保留比較完整建築群的重要組成部分。紫霄宮為武當山歷史上的道教宮觀之一,屬全國道教重點開放宮觀。1932年,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紅三軍司令部所在地,賀龍元帥曾居此。

紫霄宮坐西北朝東南,共有建築29棟,建築面積6854平方米。佔地面積約274000平方米。建築對稱佈局,中軸線上為五級階地,由上而下遞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聖文母殿,兩側以配房等建築分隔為三進院落,構成一組殿堂樓宇、鱗次櫛比、主次分明的建築群。宮的中部兩翼為四合院式的道人居所。宮內主體建筑紫霄殿,是武當山最有代表性的木構建築,建在三層石台基之上,台基前正中及左右側均有踏道通向大殿的月台。




南巖宮

南岩宮是道教著名宮觀,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的武當山的南岩上。據《太和山志》記載,唐宋時就有道士在此修煉,元代道士在此創建道觀,至大元年(1308)“天乙真慶萬壽宮 ”,元末建築毀於大火,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重建,時有大小殿宇六百四十餘間,賜額“大聖南岩宮”,清末大部分建築复毀。現僅存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門、碑亭、兩儀殿等建築;原元君殿舊址上尚存玉皇大帝神像一尊,峨冠華衣,形態逼真。宮外岩北有老虎口,岩南峰巒之上有梳妝台、飛升台等古蹟。南岩宮整體佈局是人工與自然巧妙融合的傑作。古代畫家筆下的“ 仙山瓊閣 ”、“丹台曉晴”等意境,在南岩得到了真實的體現。

南岩宮是明代敕建的九宮之一,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建玄帝大殿、山門、廊廡、祖師石殿、父母殿、左右亭館、宮前建左右聖旨碑亭,五師殿、真宮祠、圓光殿、神廚、神庫、方丈、齋堂、廚堂、雲堂、缽堂、圜堂、客堂、寮室等,共計155間,賜額為“大聖南岩宮”。後經擴建,到明世宗嘉靖十五年(公元1536年),本宮殿宇房屋已擴大到640間。現存廟房21棟,建築面積 3539 平方米,古建築及遺址佔地面積約61187平方米,1989年,湖北省政府撥款維修了部分殿堂、亭台及古神道。




復真觀 (又名太子坡)

『太子坡』又稱復真觀,相傳為真武大帝最初修煉之地,建築基本是按《真武經》中真武太子修真的故事佈局的,明永樂十年修建, 清康熙年間曾三度重修,現基本保持當年規模,是武當建築群中一個有影響的景觀。

據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餘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後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脩大殿、山門等殿宇。後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公元1982年經國家投資,對複真觀開展全面修繕,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被列入全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龍宮

五龍宮位於武當山天柱峰以西的五龍峰山麓,靈應峰下,前為金鎖峰,右繞磨針澗。武當山五龍宮共建有宮觀廟宇850間,規模一度龐大,被列為武當山建築最早的八宮之一。南宋時,戰爭頻繁,五龍宮道教建築在“百年之中,三罹兵火”在歷朝的戰火中,五龍宮大部分被焚毀。五龍宮為白雲觀底層建築,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等組成,富麗堂皇。

據舊誌及有關碑文記載,唐貞觀年間(627——649年),均州守姚簡奉旨上山禱雨,後就其地建“五龍祠”。宋真宗時(998——1022年),賜額“五龍靈應之觀”,後廢於“靖康之禍” 。本山道士孫元政重修,又廢於金末兵火。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詔改其觀為“五龍靈應宮”。元仁宗賜額“大五龍靈應萬壽宮”。元末毀於兵火。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修。明永樂十年(1412年)建帝殿、山門、廊廡、玉像殿、父母殿、啟聖殿、祖師殿、神庫、神廚、左右聖旨碑亭、榔梅碑亭、方丈、齋堂、缽堂、圜堂、客堂、道眾寮室、倉庫等215間,賜額“興聖五龍宮”。到嘉靖年間,已有850間。民國十九年(1930年)又毀於火。現存山門、龍虎殿、紅牆、碑亭、北道院、齋堂、道房、泉、池、井、殿基等。自明嘉靖以後,此宮領五龍行宮、仁威觀、姥姆祠、自然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