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八大聖地
印度朝聖 - 吠舍離(Vaiśālī):釋迦牟尼宣告將捨壽處
毘舍離(梵文:वैशाली,Vaiśālī,巴利文:Vesāli),又譯為毗舍離、吠舍離、吠舍釐國,意為廣嚴,為釋迦牟尼時代著名的大城市,位於今天印度比哈爾邦首府巴特那的北邊。曾經是跋耆國首都。大乘佛教中著名的維摩詰居士就居住在這個地方。佛陀在此城預言自己即將入滅。佛教八大聖地之一。
毘舍離(Vaisali)原為跋耆國的首都,悉達多離開迦毗羅衛城後,最初在此與阿蘭迦蘭仙人,研究許多的教理以及超越慾望的方法。佛陀成道後,也時常到此說法,著名的《寶積經》、《維摩詰經》即時在此宣說。佛陀在世時,有一年,毘舍離地區乾旱,傳染病大流行,於是國王便向駐錫於王舍城的佛陀求救。佛陀帶著阿難,一走進耆國後,天空便開始大雷,不久後便降下大雨。接著佛陀便在此宣說《寶積經》,並且遊行七日,傳授藥師法門,以缽中的淨水灑淨,滅除了該地的傳染病。當佛陀即將入滅時,便在毘舍離,預示自己將會在拘尸那羅涅槃。另外,第二次的經典集結,即時位於毘舍離。
毘舍離現在主要的遺址為一座大塔遺址。該塔為佛陀入滅後,八分舍利的大塔之一。1957年,迦耶瓦爾研究所,依據玄奘的記載,發掘了許多文物,包含一個素面的舍利容器,現收藏在巴特那博物館中。另外,該地有一個該遺址傳說是菴羅女的芒果樹園。該園有一個磚塔,塔的旁邊,留有一個阿育王柱,高逾六公尺,柱頭保存尚稱完整,為獅子柱頭。阿育王柱的南側,翃個水池,據說佛陀停留在毘舍離時的重閣講堂,即位該池池畔。池畔的西側即是傳說猴王供養佛陀芒果蜜的地方,該題材在許多浮雕中,都可以見到。
此外,毘舍離也是耆那教教主聖雄的出生地,該教的修行人即是所謂的裸衣外道,一絲不掛地在各地遊化,至今在印度仍可以見到該教派的修行人。耆那教教主出生地(Mahavira’s birthplace)的遺址,現在也被考古局保護,該地也被認為是佛陀向阿蘭迦蘭仙人學習之地。
印度朝聖 - 阿難舍利塔 Ananda Stupa
《阿難舍利塔或二號佛塔(Ananda Stupa or Stupa No.2)》是一座紅磚砌成的覆缽式佛塔,與石柱相對而立,也是阿育王所建。二號佛塔又稱阿難舍利塔,關於此佛塔有一則神話般的傳說。據說佛陀涅槃後,阿難尊者繼續大迦葉尊者的腳步,在恆河南北兩岸弘法。有一次,阿難尊者在摩揭陀國的林中散步經行,聽到小沙彌背訟經文,錯誤百出,阿難尊者好意加以糾正,小沙彌不領情反而出言譏諷是尊者年事已高,記錯了。阿難尊者感觸良深,心想:昔日同修都已一一入滅,留下我一人在世,既無法教化新進的比丘僧眾,又無力維繫佛法的純粹正統,獨留又有何用?不如及早入滅。便離開摩揭陀國,想渡過恆河到佛陀最後說法的吠舍離自行入滅。然而,此舉卻引起兩國大軍在恆河兩岸緊張對峙的局面,互不相讓,阿難尊者為了不讓兩國人民為他動干戈,因此尊者以神通力從船中起身,飛升到恆河上空,自行火化身軀並分成兩半,一一落在南、北岸。兩岸軍隊見狀都嚎啕大哭,各自帶著分得的一半舍利回國建塔供養。
《法顯傳》的記載:吠舍釐
毘舍離城北大林重閣精舍。佛住處及阿難半身塔。其城裏本菴婆羅女家。為佛起塔。今故現在。城南三里道西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作佛住處。佛將般泥洹與諸弟子出毘舍離城西門。迴身右轉顧看毘舍離城告諸弟子。是吾最後所行處。後人於此處起塔。城西北三里有塔名放弓仗。以名此者恒水流有一國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妬之言。汝生不祥之徵。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下流有國王遊觀。見水上木函。開看見千小兒端正特殊。王即取養之。遂便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伏。次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小夫人問王。何故愁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欲來伐吾國。是以愁耳。小夫人言。王勿愁憂。但於城東作高樓。賊來時置我樓上。則我能卻之。王如其言。至賊來時小夫人於樓上語賊言。汝是我子。何故作反逆事。賊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盡仰向張口。小夫人即以兩手搆兩乳。乳作五百道俱墮千子口中。賊知是其母即放弓仗。二父王於是思惟皆得辟支佛。二辟支佛塔猶在。後世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昔時放弓仗處。後人得知於此處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是也。佛於放弓仗塔邊捨壽。佛告阿難言。我卻後三月當般泥洹。魔王嬈固阿難使不得請佛住世。從此東行三四里有塔。佛般泥洹後百年有毘舍離比丘。錯行戒律。十事證言。佛說如是。爾時諸羅漢及持律比丘。凡有七百僧。更撿挍律藏。後人於此事起塔今亦現在。」
《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吠舍釐國
1 吠舍釐國,周五千餘里。土地沃壤,花果茂盛,菴沒羅菓、茂遮藁既多且貴。氣序和暢,風俗淳質,好福重學,邪正雜信。伽藍數百,多已圮壞,存者三五,僧徒稀少。天祠數十,異道雜居,露形之徒,寔繁其黨。吠舍釐城已甚傾頹,其故基趾周六七十里,宮城周四五里,少有居人。
2 佛說維摩詰經所
宮城西北五六里,至一伽藍,僧徒寡少,習學小乘正量部法。傍有窣堵波,是昔如來說《毘摩羅詰經》,長者子寶積等獻寶蓋處。其東有窣堵波,舍利子等於此證無學之果。
3 佛舍利塔
舍利子證果東南有窣堵波,是吠舍釐王之所建也。佛涅槃後,此國先王分得舍利,式修崇建。《印度記》曰:「此中舊有如來舍利一斛,無憂王開取九斗,唯留一斗。」後有國王復欲開取,方事興功,尋則地望,遂不敢開。
其西北有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傍有石柱,高五六十尺,上有師子之像。石柱南有池,是群彌猴為佛穿也。在昔如來曾住於此。池西不遠有窣堵波,諸彌猴持如來缽上樹取蜜之處;池南不遠有窣堵波,是諸彌猴奉佛蜜處;池西北隅猶有彌猴形像。
4 維摩詰經、寶積及菴沒羅女故宅
伽藍東北三里有窣堵波,是毘摩羅詰(唐言無垢稱,舊曰淨名,然淨則無垢,名則是稱,義雖取同,名乃有異。舊曰維摩詰,訛略也)故宅基趾,多有靈異。去此不遠翃神舍,其狀壘甎,傳云積石,即無垢稱長者現疾說法之處。去此不遠有窣堵波,長者子寶積之故宅也。去此不遠有窣堵波,是菴沒羅女故宅,佛姨母等諸苾芻尼於此證入涅槃。
5 菴沒羅女園及佛予言涅槃處
伽藍北三四里有窣堵波,是如來將往拘尸那國入般涅槃,人與非人隨從世尊,至此佇立。次西北不遠有窣堵波,是佛於此最後觀吠舍釐城。其南不遠有精舍,前建窣堵波,是菴沒羅女園持以施佛。
菴沒羅園側有窣堵波,是如來告涅槃處。佛昔在此告阿難曰:「其得四神足者,能住壽一劫。如來今者,當壽幾何?」如是再三,阿難不對,天魔迷惑故也。阿難從坐而起,林中宴默。時魔來請佛曰:「如來世在教化已久,蒙濟流轉,數如塵沙,寂滅之樂,今其時矣。」世尊以少士置爪上,而告魔曰:「地土多耶?爪土多耶?」對曰:「地土多也。」
佛言:「所度者如爪上土,未度者如大地土。卻後三月,吾當涅槃。」魔聞歡喜而退。阿難林中忽感異夢,來白佛言:「我在林間,夢見大樹,枝葉茂盛,蔭影蒙密,驚風忽起,摧散無餘。將非世尊欲入寂滅?我心懷懼,故來請問。」
佛告阿難:「吾先告汝,汝為魔蔽,不時請留。魔王勸我早入涅槃,已許之期,斯夢是也。」
……
6 第二次經典結集
城東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佛涅槃後百一十年。吠舍釐城有諸苾芻,遠離佛法,謬行戒律。時長老耶舍陀住憍薩羅國,長老三菩伽住秣兔羅國,長老釐波多住韓若國,長老沙羅住吠舍釐國,長老富闍蘇彌羅住沙羅梨弗國。諸大羅漢心得自在。持三藏,得三明,有大名稱,眾所知識,皆是尊者阿難弟子。時耶舍陀遣使告諸賢聖,皆可集吠舍釐城。猶少一人,未滿七百。是時富闍蘇彌羅以天眼見諸大賢聖集議法事,運神足至法會。時三菩伽於大眾中右袒長跪,揚言曰:「眾無譁!欽哉,念哉!昔大聖法王善權寂滅,歲月雖淹,言教尚在。吠舍釐城懈怠苾芻謬於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今諸賢者深明持犯,俱承大德阿難指誨,念報佛恩,重宣聖旨。」時諸大眾莫不悲感,即召集諸苾芻,依毘柰耶,訶責制止,削除謬法,宣明聖教。七百賢聖結集南行八九十里,至濕吠多補羅僧伽藍,層臺輪煥,重閣翬飛,僧眾清肅,並學大乘。其傍則有過去四佛坐及經行遺迹之處。其側窣堵波,無憂王之所建也。如來在昔南趣摩揭陀國,北顧吠舍釐城,中途止息遺迹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