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八大聖地
印度朝聖 - 迦毗羅衛城( Kapilavastu ):釋迦佛幼年生活處
迦毗羅衛城為釋迦佛幼年生活處,為釋迦族(Sakya)的首都。釋迦族是以地薯為主食的民族,環境富裕。釋迦佛父王的名字為淨飯王(Sudhodana),即時純淨的穀粒之意。釋迦佛在藍毗尼誕生後,返回迦毗羅衛城。當時有阿悉達仙人為太子占相,預言太子未來必會成佛。但是王並不希望太子出家,故安排許多喜樂之事。不過太子仍憂慮於生老死等世間的苦痛,最終仍然決定出家修行。據說,在釋迦佛成道後六年,回到迦毗羅衛城說法。在釋迦佛晚年時,憍薩羅國進攻釋迦族,迦毗羅衛城遭屠城,自此亡國。
迦毗羅衛城到底位於何處,過去一直存有爭議,主要是因為法顯的《佛國記》與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述的並不相同。至今有二處遺址被認為是迦毗羅衛城,分別是位於尼泊爾境內的Tilarakot及印度境內的piprahwa。另外在piprahwa約一公里半處有一遺址:Ganvaria,亦有人認為是淨飯王的王宮,不過其結構,比較類似僧院。
尼泊爾境內的Tilarakot,相傳是淨飯王和悉達多太子居住的宮殿。該處遺跡以多層佛塔為中心,周圍列著面向中央廣場的僧房,是精舍的遺構。印度中央政府考古局在此發掘的二個舍利,在新德里國立博物館中,與佛舍利一起被展示著。此外,此遺址尚保留了城牆的部分,據說悉達多太子當年便是走過此城門邁向修行之路。Piprahwa磚造舍利塔央南約一公里處,發現了太子的宮殿。整齊排列了二十六個房間面對著中庭。
西元1898年,法國考古學家佩普(W.C.Peppe)在印度境內的Piprawa一座直徑約35公尺、已經崩毀的磚造舍利塔中,挖出了五個裝有遺骨的舍利容器,在其中一個滑石製的舍利壺上,以古老的波羅米文字刻著:「這是釋迦族的佛、世尊的舍利容器,乃是有名的釋迦族兄弟與其姊妹、其妻子等共同奉祠之處。」現被收藏在加爾各答博物館中。
《法顯傳》的記載
1 迦維羅衛城
迦維羅衛城。城中都無王民甚丘荒。止有眾僧民戶數十家而已。白淨王故宮處。作太子母形像。及太子乘白象入母胎時太子出城東門見病人。迴車還處皆起塔。阿夷相太子處。與難陀等撲象捅射處。箭東南去三十里入地令泉水出。後世人治作井令行人飲。佛得道還見父王處。五百釋子出家向優波離作禮地六種震動處。佛為諸天說法四天王等守四門父王不得入處。佛在尼拘律樹下東向坐大愛道布施佛僧伽梨處。此樹猶在。瑠璃王殺釋種。釋種死盡得須陀洹立塔今亦在。城東北數里有王田太子坐樹下觀耕者處。城東五十里有王園。(CBETA, T51, no.2085, p. 861, a22-b6)
《大唐西域記》的記載
1 劫比羅伐窣堵國
劫比羅伐窣堵國,周四千餘里。空城十數,荒蕪已甚。王城頹圮,周量不詳。其內宮城周十四五里,壘甎而成,其跡峻固。空荒久遠,人里稀曠。無大君長,城各立主。土地良沃,稼穡時播。氣序無愆,風俗和暢。伽藍故基千有餘所,而宮城之側有一伽藍,僧徒三千餘人,習學小乘正量部教。天祠兩所、異道雜居。
2 釋迦為太子時的傳說
宮城內有故基,淨飯王正殿也。上建精舍,中作王像。其側不遠有故基,摩訶摩耶(唐言大術)夫人寢殿也。上建精舍,中作夫人之像。其側精舍,是釋迦菩薩降神母胎處,中作菩薩降神之像。上座部菩薩以嗢呾羅頞沙茶月三十日夜降神母胎,當此五月十五日;諸部則以此月二十三日夜降母胎,當此五月八日。菩薩降神東北,有窣堵波,阿私多仙相太子處。菩薩誕靈之日,嘉祥輻湊。時淨飯王召諸相師而告之曰:「此子生也,善惡何若?宜悉乃正,明言以對。」曰:「依先聖之記,考吉祥之應,在家作轉輪聖王,捨家當成等正覺。」是時阿私多仙自遠而至,叩門請見。王甚慶悅,躬迎禮敬,請就寶座,曰:「不意大仙今日降顧。」仙曰:「我在天宮安居宴坐,忽見諸天群從蹈舞,我時問言:『何悅豫之甚也?』曰:『大仙當知,贍部洲中釋種淨飯王第一夫人,今產太子,當證三菩堤,圓明一切智。』我聞是語,故來瞻仰。所悲巧耄,不遭聖化。」
城南門有窣堵波,是太子與諸釋角力擲象之處。太子伎藝多能,獨拔倫匹。淨飯大王懷慶將返,僕夫馭象,方欲出城。提婆達多素負強力,自外而入,問馭者曰:「嚴駕此象,其誰欲乘?」曰:「太子將還,故往奉馭。」提婆達多發憤引象,批其顙,蹴其臆,僵仆塞路,杜絕行途,無能轉移,人眾填塞。難陀後至,而問之曰:「誰死此象?」曰:「提婆達多。」即曳之避路。太子至,又問曰:「誰為不善,害此象耶?」曰:「提婆達多害以杜門,難陀引之開徑。」太子乃舉象高擲,越度城塹,其象墮地,為大深阬,土俗相傳為象墮阬也。其側精舍中作太子像。其側又有精舍,太子妃寢宮也,中作耶輸陀羅,并有羅怙羅像。宮側精舍作受業之像,太子學堂故基也。
3 太子踰城處
城東南隅有一精舍,中作太子乘白馬凌虛之像,是踰城處也。城四門外各有精舍,中作老、病、死人、沙門之像。是太子遊觀,覩相增懷,深厭塵俗,於此感悟,命僕迴駕。
4 二古佛本生處
城南行五十餘里,至故城,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六萬歲時,迦羅迦村馱佛本生城也。城南不遠有窣堵波,成正覺已見父之處。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師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焉。
迦羅迦村馱佛城東北行三十餘里,至故大城,中有窣堵波,是賢劫中人壽四萬歲時,迦諾迦牟尼佛本生城也。東北不遠有窣堵波,成正覺已度父之處。次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二十餘尺,上刻師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也。
5 太子坐樹陰處
城東北四十餘里,有窣堵波,是太子坐樹陰,觀耕田,於此習定,而得離欲。淨飯王見太子坐樹陰,入寂定,日光逈照,樹影不移,心知靈聖,更深珍敬。
6 釋種諸死處
大城西北,有數百千窣堵波,釋種誅死處也。毘盧釋迦王既克諸釋,虜其族類,得九千九百九十萬人,並從殺戮,積外尸如莽,流血成池。天警人心,收骸瘞葬。
誅釋西南,有四小窣堵波,四釋種拒軍處。初,勝軍王嗣位也,求婚釋種。釋種鄙其非類,謬以家人之女,重禮娉焉。勝軍王立為正后,其產子男,是為毘盧釋迦王。毘盧釋迦欲就舅氏請益受業,至此城南,見新講堂,既中憩駕。諸釋聞之,逐而詈曰:「卑賤婢子,敢居此家!此室諸釋建也,擬佛居焉。」毘盧釋迦嗣位之後,追復先辱,便興甲兵,至此屯軍。釋種四人躬耕畎畝,便既抗拒,兵寇退散,已而入城。族人以為承輪王之祚胤,為法王之宗子,敢行凶暴,安忍殺害,污辱宗門,絕親遠放。四人被逐,北趣雪山,一為烏仗那國王,一為梵衍那國王,一為呬摩呾羅國王,一為商彌國王,奕世傳業,苗裔不絕。
7 釋迦證法歸見父王處
城南三四里尼拘律樹林,有窣堵波,無憂王建也。釋迦如來成正覺已,還國見父王,為說法處。淨飯王知如來降魔軍已,遊行化導,情懷渴仰,思得禮敬。乃命使請如來曰:「昔期成佛,當還本生。斯言在耳,時來降趾。」使至佛所,具宣王意。如來告曰:「卻後七日,當還本生。」使臣還以白王,淨飯王乃告命臣庶,灑掃衢路,儲積華香,與諸群臣四十里外佇駕奉迎。是時如來與大眾俱,八金剛周衛,四天王前導,帝釋與欲界天侍左,梵王與色界天侍右,諸苾芻僧列在其後。維佛在眾,如月映星,威神動三界,光明踰七曜,步虛空,至生國。王與從臣禮敬已畢,俱共還國,止尼拘盧陀僧伽藍。其側不遠有窣堵波,是如來於大樹下,東面而坐,受姨母金縷袈裟。次此窣堵波,是如來於此度八王子及五百釋種。
8 自在天祠及箭泉
城東門內路左,有窣堵波,昔一切義成太子於此習諸技藝。門外有自在天祠,祠中石天像,危然起勢,是太子在襁褓中所入祠也。淨飯王自臘伐尼國迎太子還也,途次天祠。王曰:「此天祠多靈鑒,諸釋童稚求祐必效,宜將太子至彼修敬。」是時傅母抱而入祠,其石天像起迎太子。太子已出,天像復坐。城南門外路左,有窣堵波,是太子與諸釋角藝,射鐵鼓。從此東南三十餘里,有小窣堵波,其側有泉,泉流澄鏡,是太子與諸釋引強校能,弦矢既分,穿鼓過表,至池沒羽,因涌清流,時俗相傳,謂之箭泉。夫有疾病,飲沐多愈。遠火之人持泥以歸,隨其所苦,漬以塗額,靈神冥衛,多蒙痊愈。(CBETA, T51, no. 2087, p. 900, c22-p. 902, a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