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聖地一覽

印度八大聖地旅遊行程

印度八大聖地


印度朝聖 - 菩提伽耶(Buddha-gayā):釋迦牟尼成道處

菩提伽耶(Buddha-gaya),又稱佛陀伽耶,位於印度巴特那(PATNA)城南約150公里處,是釋迦牟尼的悟道成佛處。傳說在西元前二五四年,阿育王在此地建立了精舍。現存的大塔約建造於西元526年,經過12、13世紀及19世紀數次大修的結果。台基四角各有一個小高塔,中央為方錐形的多層高塔,塔內有佛堂,為印度早期全磚建築之一。據說是笈多王朝的薩姆多羅.笈多(335-385)所建。不過大部分的建構,更有可能是屬於帕拉王朝(Pala Dynasty)(西元8世紀-西元11世紀)。法顯和玄奘先後皆有記述菩提伽耶的歷史,現今所見到的大塔基本上與玄奘描述的相同。在13世紀時,自阿富汗入侵的回教軍團佔領了比哈爾邦,當時的佛教徒為了保護聖地,將大塔用土掩埋了起來。在英國統治時代,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Alexander Cunningham, 1814-1893)在1880年依據玄奘的記載,發掘出菩提迦耶大塔,並進行修復。
  
菩提迦耶大塔的外圍有著如巴爾呼特和山奇大塔的欄楯,為康寧漢等所修復原位於南側的連接東西的九十二根欄楯,四十根破損、廿八根為巽迦時代以黃褐色的砂岩所建、廿四根在笈多時代以灰色的花崗岩所建。現場所見到的大多是複製品,大部份的原件被移到了外側西邊的考古博物館中。該考古博物館亦收藏了許多藝術精品,若時間許可,十分值得前往參訪。




《法顯傳》的記載:伽耶城、佛陀苦行處及成道事蹟

伽耶城。城內亦空荒。復南行二十里到菩薩本苦行六年處。處有林木。從此西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案樹枝得攀出池處。又北行二里得彌家女奉佛乳糜處。從此北行二里。佛於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樹石今悉在。石可廣長六尺高二尺許。中國寒暑均調。樹林或數千歲乃至萬歲。從此東北行半由延到一窟。菩薩入中西向結加跌坐。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石壁上即有佛影現。長三尺許。今猶明亮。時天地大動。諸天在空中白言。此非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去此西南行減半由延到貝多樹下。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諸天說是語已即便在前唱導。導引而去。菩薩起行離樹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薩受之。復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匝而去菩薩前到貝多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坐。時魔王遣三玉女從北來試。魔王自從南來試。菩薩以足指案地。魔兵退散三女變成老母。自上苦行六年處。及此諸處。後人皆於中起塔立像。今皆在。佛成道已七日觀樹受解脫樂處。佛於貝多樹下東西經行七日處。諸天化作七寶堂供養佛七日處。文鱗盲龍七日繞佛處。佛於尼拘律樹下方石上東向坐。梵天來請佛處。四天王奉鉢處。五百賈人授麨蜜處。度迦葉兄弟師徒千人處此諸處亦盡起塔。佛得道處有三僧伽藍。皆有僧住。眾僧民戶供給饒足無所乏少。戒律嚴峻威儀坐起入眾之法。佛在世時聖眾所行以至于今。佛泥洹已來四大塔處相承不絕。四大塔者。佛生處。得道處。轉法輪處。般泥洹處。
2  育王因緣
  阿育王昔作小兒時。當道戲過迦葉佛行乞食。小兒歡喜。即以一掬土施佛。佛持還泥經行地。因此果報作鐵輪王王閻浮提。乘鐵輪案行閻浮提。見鐵圍兩山間地獄治罪人。即問群臣此是何等。答言。是鬼王閻羅王治罪人。王自念言。鬼王尚能作地獄治罪人。我是人主。何不作地獄治罪人耶。即問臣等誰能為我作地獄主治罪人者。臣答言。唯有極惡人能作耳。王即遣臣遍求惡人。見池水邊有一人長壯黑色髮黃目青。以腳鉤魚口呼禽獸。禽獸來便射殺無得脫者。得此人已將來與王。王密敕之。汝作四方高牆。內植種種華果作好浴池。莊嚴挍飾令人渴仰。牢作門戶。有人入者。輒捉種種治罪莫使得出。設使我入亦治罪莫放。今拜汝作地獄主。時有比丘次第乞食入其門。獄卒見之便欲治罪。比丘惶怖。求請須臾聽我中食。俄頃復有人入。獄卒內置碓臼中擣之赤沫出。比丘見已思惟。此身無常苦空如泡如沫。即得阿羅漢果。既而獄卒捉內鑊湯中。比丘心顏欣悅。火滅湯冷。中生蓮華。比丘坐上。爾時獄卒即往白王。獄中有奇怪。願王往看。王言。我前有要今不敢往。獄卒言。此非小事。王宜疾往。更改先要。王即隨入。比丘為王說法。王得信解。即壞地獄悔前所作眾惡。由是信重三寶。常至貝多樹下悔過自責受八戒齋。王夫人問王。常遊何處。群臣答言。恒在貝多樹下。夫人伺王不在時。遣人伐其樹倒。王來見之迷悶躄地。諸臣以水灑面良久乃蘇。王即以塼累四邊。以百甖牛乳灌樹根。身四枝布地作是誓言。若樹不生我終不起。作是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以至于今。高減十丈。
3  雞足山
  從此南三里行到一山名雞足。大迦葉今在此山中。擘山下入入處不容。人下入極遠有旁孔。迦葉全身在此中住。孔外有迦葉本洗手土。彼方人若頭痛者。以此土塗之即差。此山中即日故有諸羅漢住彼。諸國道人年年往供養迦葉。心濃至者夜即有羅漢來共言。論釋其疑已忽然不現。此山榛木茂盛。又多獅子虎狼。不可妄行。




《大唐西域記》的記載:伽耶城與伽耶山

伽耶城。甚險固,少居人,唯婆羅門有千餘家,大仙人祚亂也,王所不臣,眾咸宗敬。城北三十餘里,有清泉,印度相傳謂之聖水,凡有飲濯,罪垢消除。城西南五六里至伽耶山。谿谷杳冥,峰巖危險,印度國俗稱曰靈山,自昔君王馭宇承統,化洽遠人,德隆前代,莫不登封而告成功。山頂上有石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靈鑒潛被,神光時燭,昔如來於此演說《寶雲》等經。伽耶山東南有窣堵波,迦葉波本生邑也。其南有二窣堵波,則伽耶迦葉波、捺地迦葉波(舊曰那提迦葉,訛也。洎諸迦葉,例無波字,略也)事火之處。
2  前正覺山及佛成道故事
  伽耶迦葉波事火東,渡大河,至鉢羅笈菩提山(唐言前覺山,如來將證正覺,先登此山,故云前正覺也)。如來勤求六歲,未成正覺,後捨苦行,示受乳糜,行自東北,遊目此山,有懷幽寂,欲證正覺。自東北岡登以至頂,地既震動,山又傾搖。山神惶懼,告菩薩曰:「此山者,非成正覺之福地也。若止於此,入金剛定,地當震陷,山亦傾覆。」菩薩下自西南,山半崖中,背巖面澗,有大石室,菩薩即之,加跌坐焉,地又震動,山復傾搖。時淨居天空中唱曰:「此非如來成正覺處。自此西南十四五里,去苦行處不遠,有卑鉢羅樹,下有金剛座,去來諸佛咸於此座而成正覺,願當就彼。」菩薩方起,室中龍曰:「斯室清勝,可以證聖,唯願慈悲,勿有遺棄。」菩薩既知非取證所,為遂龍意,留影而去(影在昔日,賢愚咸覩:泊於今時,或有得見)。諸天前導,往菩提樹。逮乎無憂王之興也,菩薩登山上下之迹,皆樹旌表,建窣堵波,度量雖殊,靈應莫異,或天花雨空中,或光照幽谷。每歲罷安居日,異方法俗,登修供養,信宿乃還。
3  菩提樹垣
  前正覺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樹。周垣壘甎,崇峻險固。東西長,南北狹,周五百餘步。奇樹名花,連陰接影;細沙異草,彌漫綠被。正門東闢,對尼連禪河,南門接大花池,西阨險固,北門通大伽藍。壖垣內地,聖迹相隣,或窣堵波,或復精舍,並贍部洲諸國君王、大仁、豪族欽承遺教,建以記焉。
4  金剛座
  菩提樹垣正中,有金剛座。昔賢劫初成,與大地俱起,據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極金輪,上侵地際,金剛所成,周百餘步,賢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剛定,故曰金剛座焉。證聖道所,亦曰道場,大地震動,獨無傾搖。是故如來將證正覺也,歷此四隅,地皆傾動,後至此處,安靜不傾。自入末劫,正法浸微,沙土彌覆,無復得見。佛涅槃後,諸國君王傳聞佛說金剛座量,遂以兩軀觀自在菩薩像,南北標界,東面而坐。聞諸耆舊曰:「此菩薩像身沒不見,佛法當盡。」今南隅菩薩沒過胸臆矣。
5  菩提樹及其事蹟
  金剛座上菩提樹者,即畢鉢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莖幹黃白,枝葉青翠,冬夏不凋,光鮮無變。每至如來涅槃之日,葉皆凋落,頃之復故。是日也,諸國君王,異方法俗,數千萬眾,不召而集,香水香乳,以溉以洗,於是奏音樂,列香花,燈炬繼日,競修供養。如來寂滅之後,無憂王之初嗣位也,信受邪道,毀佛遺迹,興發兵徒,躬臨剪伐。根莖枝葉,分寸斬截,次西數十步而積聚焉,令事火婆羅門燒以祠天,煙焰未靜,忽生兩樹,猛火之中,茂葉含翠,因而謂之灰菩提樹。無憂王覩異悔過,以香乳既餘根,洎乎將旦,樹生如本。王見靈怪,重深欣慶,躬修供養,樂以忘歸。王妃素信外道,密遣使人,夜分之後,重伐其樹。無憂王旦將禮敬。唯見櫱株,深增悲慨,至誠祈請,香乳溉灌,不日還生。王深敬異,壘石周垣,其高十餘尺,今猶見在。近設賞迦王者,信受外道,毀嫉佛法,壞僧伽藍,伐菩提樹,掘至泉水,不盡根抵,乃縱火焚燒,以甘蔗汁沃之,欲其燋爛,絕滅遺萌。數月後,摩揭陀國補剌拏伐摩王(唐言滿胄),無憂王之末孫也,聞而歎曰:「慧日已隱,唯餘佛樹,今復摧殘,生靈何覩!」舉身投地,哀感動物。以數千牛搆乳而溉,經夜樹生,其高丈餘。恐後剪伐,周峙石垣,高二丈四尺。故今菩提樹隱於石壁,出一丈餘。
  菩提樹東有精舍,高百六七十尺,下基面廣二十餘步,壘以青甎,塗以石灰,層龕皆有金像,四壁鏤作奇製,或連珠形,或天仙像,上置金銅阿摩落迦果(亦謂寶瓶,又稱寶臺)。東面接為重閣,檐宇特起三層,榱柱棟梁,戶扉寮牖,金銀彫鏤以飾之,珠玉廁錯以填之,奧室邃宇,洞戶三重。外門左右各有龕室,左則觀自在菩薩像,右則慈氏菩薩像,白銀鑄成,高十餘尺。
  精舍故地,無憂王先建小精舍,後有婆羅門更廣建焉。初,有婆羅門,不信佛法,事大自在天,傳聞天神在雪山中,遂與其弟往求願焉。天曰:「凡諸願求,有福方果。非汝所祈,非我能遂。」婆羅門曰:「修何福可以遂心?」天曰:「欲植善種,求勝福田,菩提樹者,證佛果處也。宜時速反,往菩提樹,建大精舍,穿大水池,興諸供養,所願當遂。」婆羅門受天命,發大信心,相率而返,兄建精舍,弟鑿水池,於是廣修供養,勤求心願,後皆果遂,為王大臣,凡得祿賞,皆入檀捨。
  精舍既成,招募工人,欲圖如來初成佛像。曠以歲月,無人應召。久之,有婆羅門來告眾曰:「我善圖寫如來妙相。」眾曰:「今將造像,夫何所須?」曰:「香泥耳。宜置精舍之中,并一燈照,我入已,堅閉其戶,六月後乃可開門。」時諸僧眾皆如其命。尚餘四日,未滿六月,眾咸駭異,開以觀之。見精舍內佛像儼然,結加跌坐,右足居上,左手斂,商手垂,東面而坐,肅然如在。座高四尺二寸,廣丈二尺五寸,像高丈一尺五寸,兩膝相去八尺八寸,兩肩六尺二寸,相好具足,慈顏若真,唯右乳上圖瑩未周。既不見人,方驗神鑒,眾咸悲歎,慇懃請知。有一沙門,宿心淳質,乃感夢見往婆羅門而告曰:「我是慈氏菩薩,恐工人之思不測聖容,故我躬來圖寫佛像。垂右手者,昔如來之將證佛果,天魔來嬈,地神告至,其一先出,助佛降魔,如來告曰:『汝勿憂怖,吾以忍力,降彼必矣。』魔王曰:『誰為明證?』如來乃垂手指地,言:『此有證。』是時第二地神踊出作證。故今像手倣昔下垂。」眾知靈鑒,莫不悲感。於是乳上未周,填廁眾寶,珠瓔寶冠,奇珍交飾。設賞迦王伐菩提樹已,欲毀此像,既覩慈顏,心不安忍,迴駕將返,命宰臣曰:「宜除此佛像,置大自在天形。」宰臣受旨,懼而歎曰:「毀佛像則歷劫殃,遂於像前橫壘甎壁,心漸冥闇,又置明燈,甎壁之前畫自在天。功成報命,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宰臣馳返,毀除障壁,時經多日,燈猶不滅。像今尚在,神工不虧。既處奧室,燈炬相繼,欲覩慈顏,莫由審察,必於晨朝持大明鏡,引光內照,乃覩靈相。夫有見者,自增悲感。
6  如來成道時日
  如來以印度吠舍佉月後半八日成正覺,當此三月八日也。上座部則吠舍佉月後半十五日成等正覺,當此三月十五日也。是時如來年三十矣。或曰年三十五矣。
7  如來成道及諸奉佛遺跡
  菩提樹北有佛經行之處。如來成正覺已,不起于座,七日寂定。其起也,至菩提樹北,七日經行,東西往來,行十餘步,異華隨迹十有八文。後人於此壘甎為基,高餘三尺。聞諸先志曰:此聖迹基,表人命之脩短也,先發誠願,後乃度量,隨壽脩短,數有增滅。
  經行基北,道右,盤右上,大精舍中,有佛像,舉目上望。昔者,如來於此七日觀菩提樹,目不暫捨。為報樹恩,故此瞻望。
  菩提樹西不遠,大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飾以奇珍,東面而立。前有青石,奇文異采,是昔如來初成正覺,梵王起七寶堂,帝釋建七寶座,佛於其上七日思惟,放異光明,照菩提樹。去聖悠遠,寶變為石。
  菩提樹南不遠,有窣堵波,高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菩薩既濯尼連河,將趣菩提樹,竊自思念何以為座?尋自發明當須淨草。天帝釋化其身為刈草人,荷而逐路。菩薩謂曰:「所荷之草頗能惠耶?」化人聞命,恭以草奉,菩薩受已,執而前進。
  受草東北不遠,有窣堵波,是菩薩將證佛果,青雀、群鹿呈祥之處。印度休徵,斯為嘉應,故淨居天隨順世間,群從飛繞,效靈顯聖。
  菩提樹東,大路左右,各一窣堵波,是魔王嬈菩薩處也。菩薩將證佛果,魔王勸受輪王,策說不行,殷憂而返。魔王之女請往誘焉,菩薩威神,衰變治容,扶贏策杖,相攜而退。
  菩提樹西北,精舍中,有迦葉波佛像,既稱靈聖,時燭光明。聞諸先記曰:若人至誠,旋繞七周,在所生處,得宿命智。
  迦葉波佛精舍西北二甎室,各有地神之像。昔者如來將成正覺,一報魔至,一為佛證。後人念功,圖形旌德。
  菩提樹垣西不遠,有窣堵波,謂欝金香,高四十餘尺,漕炬吒國商主之所建也。昔漕炬吒國有大商主,宗事天神,祠求福利,輕蔑佛法,不信因果。其後將諸商侶,貿遷有無,泛舟南海,遭風失路,波濤飄浪,時經三歲,資糧罄竭,糊口不充。同舟之人,朝不謀夕,勠力同志,念所事天,心慮已勞,冥功不濟。俄見大山,崇崖峻嶺,兩日聯暈,重明照朗。時諸商侶更相慰曰:「我曹有福,過此大山,宜於中止,得安樂。」商主曰:「非山也,乃摩竭魚耳。崇崖峻嶺,鬚鬣也;兩日聯暉,眼光也。」言聲未靜,舟帆飄湊。於是商主告諸侶曰:「我聞觀自在菩薩於諸危厄能施安樂,宜各至誠,稱其名字。」遂即同聲,歸命稱念。崇山既隱,兩日亦沒。俄見沙門,威儀庠序,杖錫凌虛,而來拯溺,不踰時而至本國矣。因即信心貞固,求福不回。建窣堵波,式修供養,以欝金香泥而周塗上下。既發信心,率其同志,躬禮聖迹,觀菩提樹。未暇言歸,已淹晦朔。商侶同遊,更相謂曰:「山川悠間,鄉國遼遠,昔所建立窣堵波者,我曹在此,誰其灑掃?」言訖,旋繞至此,忽見窣堵波,駭其由致,即前瞻察,乃本國所建窣堵波也。故今印度因以欝金為名。
  菩提樹垣東南隅,尼拘律樹側,窣堵波傍有精舍,中作佛坐像。昔如來初證佛果,大梵天王於此勸請轉妙法輪。
  菩提榞垣內,四隅皆有大窣堵波。在昔如來受吉祥草已,趣菩提樹,先歷四隅,大地震動,至金剛座,方得安靜。樹垣之內,聖迹鱗次,差難遍舉。
8  菩提樹垣附近諸蹟
  菩提樹垣外,西南窣堵波,奉乳糜二牧女故宅。其側窣堵波,牧女於此煮糜。次此窣堵波,如來受糜處也。
9  南門外遺跡
  菩提樹垣南門外有大池,周七百餘步,清瀾澄鏡,龍魚潛宅,婆羅門兄弟承大自在天命之所鑿也。次南一池,在昔如來初成正覺,方欲浣濯,天帝釋為佛化成池。西有大石,佛浣衣已,方欲曝曬,天帝釋自大雪山持來也。其側窣堵波,如來於此納故衣。次南林中窣堵波,如來受貧老母施故衣處。
  帝釋化池東,林中有目支隣陀龍王池,其水清黑,其味甘美。西岸有小精舍,中作佛像。昔如來初成正覺,於此宴坐,七日入定。時此龍王警衛如來,即以其身繞佛七匝,化出多頭,俯垂為蓋,故池東岸有其室焉。
  目支隣陀龍池東,林中精舍有佛贏瘦之像。其側有經行之所,長七十餘步,南北各有卑鉢羅樹。故今土俗,諸有嬰疾,香油塗像,多蒙除差。是菩薩修苦行處。如來為伏外道,又受魔請,於是苦行六年,日食一麻一麥,形容憔悴,膚體贏瘠,經行往來,攀樹後起。
  菩薩苦行卑鉢羅樹側有窣堵波,是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住處。初,太子之捨家也,彷徨山澤,棲息林泉,時淨飯王乃命五人隨瞻侍焉。太子既修苦行,憍陳如等亦即勤求。憍陳如等住處東南有窣堵波,菩薩入尼連禪那河沐浴之處。河側不遠,菩薩於此受食乳糜。其側窣堵波,二長者獻麨蜜處。佛在樹下結加跌坐,寂然宴默,受解脫樂,過七日後,方從定起。時二商主行次林外,而彼林神告商主曰:「釋種太子今在此中,初證佛果,心凝寂定,四十九日未有所食,隨有奉上,獲大善利。」時二商主各持行資麨蜜奉上,世尊納受。
  長者獻麨側有窣堵波,四天奉鉢處。商主既獻麨蜜,世尊思以何器受之。時四天從四方來,各持金鉢,而以奉上。世尊默然,而不納受,以為出家不宜此器。四天王捨金鉢,奉銀鉢,乃至頗胝、琉璃、馬腦、車渠、真珠等鉢,世尊如是皆不為受。四天王各還宮,奉持石鉢,紺青映徹,重以進獻。世尊斷彼此故,而總受之,次弟重疊,按為一鉢,故其外側有四隆焉。
  四天王獻鉢側不遠,有窣堵波,如來為母說法處也。如來既成正覺,稱天人師,其母摩耶自天宮降於此處,世尊隨機示教利喜。其側涸池岸有窣堵波,在昔如來見諸神變化有緣處。
10 三迦葉皈依佛事蹟
  現神變側有窣堵波,如來度優樓頻螺迦葉波三兄弟及千門人處。如來方垂善道,隨應降伏,時優樓頻螺迦葉波五百門人請受佛教,迦葉波曰:「吾亦與爾側返迷途。」於是相從來至佛所。如來告曰:「棄鹿皮衣,捨祭火具。」時諸梵志恭承聖教,以其服用投尼連河。捺地迦葉波見諸祭器隨流漂泛,與其門人候兄動靜,既見改轍,亦隨染衣。伽耶迦葉波二百門人。聞其兄之捨法也,亦至佛所,願修梵行。
  度迦葉波兄弟西北窣堵波,是如來伏迦葉波所事火龍處。如來將化其人,克伏所宗,乃止梵志火龍之室。夜分已後,龍吐煙焰,佛既入定,亦起火光,其室洞然,猛焰炎熾。諸梵志師恐火害佛,莫不奔赴,悲號愍惜。優樓頻螺迦葉波謂其徒曰:「以今觀之,未必火也,當是沙門伏火龍耳。」如來乃以火龍盛置鉢中,清旦持示外道門人。其側窣堵波,五百獨覺同入涅槃處也。
  目支隣陀龍池南窣堵波,迦葉波救如來溺水處也。迦葉兄弟時推神通,遠近仰德,黎庶歸心。世尊方導迷徒,大權攝化,興布密雲,降澍暴雨,周佛所居,令獨無水。迦葉是時見此雲雨,謂門人曰:「沙門住處將不漂溺?」泛舟來救,乃見世尊覆水如地,蹈河中流,水分沙現。迦葉見已,心伏而退。
11 東門外遺跡
  菩提樹垣東門外二三里,有盲龍室。此龍者,殃累宿積,報受生盲。如來自前正覺山欲趣菩提樹,途次室側,龍眼忽明,乃見菩薩將趣佛樹,謂菩薩曰:「仁今不久當成正覺。我眼盲冥,于茲已久,有佛興世,我眼輒明,賢劫之中,過去三佛出興世時,已得明視。仁今至此,我眼忽開,以故知之,當成佛矣。」
  提樹垣東門側有窣堵波,魔王怖菩薩之處。初,魔王知菩薩將成正覺也,誘亂不遂,憂惶無賴,集諸神眾,齊整魔軍,治兵振旅,將脅菩薩。於是風雨飄注,雷電晦冥,縱火飛煙,揚沙激石,備矛楯之具,極弦矢之用。菩薩於是入大慈定,凡厥兵杖變為蓮華。魔軍怖駭,奔馳退散。其側不遠有二窣堵波,帝釋、梵王之所建也。
12 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
  菩提樹北門外摩訶菩提僧伽藍,其先僧伽羅國王之所建也。庭宇六院,觀閣三層,周堵垣牆高三四丈,極工人之妙,窮丹青之飾。至於佛像,壽以金銀,凡厥莊嚴,廁以珍寶。諸窣堵波高廣妙飾,中有如來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節。光潤鮮白皎徹中外。其肉舍利甘大真珠,色帶紅縹。每歲至如來大神變月滿之日,出示眾(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當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時也,或放光,或雨花。僧徒減千人,習學大乘、上座部法,律儀清肅,戒行貞明
昔者,南海僧伽羅國,其王淳信佛法,發自天然。有族弟出家,想佛聖迹,遠遊印度,寓諸伽藍,咸輕邊鄙。於是返迹本國,王躬遠迎,沙門悲耿,似若不能言。王曰:「將何所負,若此般憂?」沙門曰:「憑恃國威,遊方問道,羈旅異域,載罹寒暑,動遭凌辱,語見譏誚。負斯憂恥,詎得歡心?」曰:「若是者何謂也?」曰:「誠願大王福田為意,於諸印度建立伽藍,既旌聖迹,又擅高名,福資先王,恩及後嗣。」曰:「斯事甚美,聞之何晚?」於是以國中寶獻印度王。先既納貢,義存懷遠,謂使臣曰:「我今將何持報來命?」使臣曰:「僧伽羅王稽首印度大吉祥王!威德遠振,惠澤遐被,下土沙門,欽風慕化,敢遊上國,展敬聖迹,寓諸伽藍,莫之見館,艱辛已極,蒙恥而歸。竊圖遠謀,貽範來葉,於諸印度建此伽藍,莫之見館,艱辛已極,蒙恥而歸。竊圖遠謀,貽範來葉,於諸印度建此伽藍,使客遊乞士,息肩有所,兩國交歡,行人無替。」王曰:「如來潛化,遺風所在,聖迹之所,任取一焉。」使者奉辭報命,群臣拜賀,遂乃集諸沙門,評議建立。沙門曰:「菩提樹者,去來諸佛咸此證聖,考之異議,無出此謀。」於是捨國珍寶,建此伽藍,以其國僧而修供養,乃刻銅為記曰:「夫周給無私,諸佛至教;慧濟有緣,先聖明訓。今我小子,丕承王業,式建伽藍,用旌聖迹,福資祖考,惠被黎元。唯我國僧而得自在,及有國人亦同僧例。傳之後嗣,永永無窮。」故此伽藍多執師子國僧也。
  菩提樹南十餘里,聖迹相隣,難以備舉。每歲比丘解安居,四方法俗百千萬眾,七日七夜,持香花,鼓音樂,遍遊林中,禮拜供養。印度僧徒依佛聖教,皆以室羅伐拏月前半一日入兩安居,當此五月十六日;以頞濕縛庾闍月後半十五日解兩安居,當此八月十五日。印度月名,依星而建,古今不易,諸部無差。良以方言未融,傳譯有謬,分時計月,致斯乖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




七週聖地

大塔內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右手觸地,左手平置於腹前的降魔成道姿態。相傳在菩提迦耶所謂的「七週聖地」,即佛陀在成道時各花了七天的時間思惟或經行之處。分別是:
  
第一週,佛陀在金剛座、菩提樹下獨自體會法喜。菩提樹,為榕樹的一種,葉片呈三角形的寬橢圓狀,柄長,葉前端尖。釋迦佛在該樹種下靜坐,成道。不過現存的該株菩提樹,並非是佛陀當年成道的那株菩提樹。佛陀當年的菩提樹,毀於六世紀初孟加拉王夏桑卡的兵火。據傳,康寧漢當年在發掘時,有發掘到燒焦碳化的樹根。在斯里蘭卡古都,阿努拉達普拉的寺院,保留有當年阿育王派去傳法時,一道自佛陀當年該株樹種移植過去的種苗。在修復菩提迦耶的過程中,修建者再將斯里蘭卡的樹苗移植回菩提迦耶。在此樹周邊,有許多修行者或朝禮者,並且不時會落下菩提葉。有緣的人,也可以在此獲得菩提樹葉。菩提樹旁,有二佛足石,一是西元前一世紀的佛足石,沒有任何圖樣,一是四世紀末的佛足石,中央雕法法輪、三條魚、光背等圖樣。
第二週,佛陀為了感謝菩提樹的遮蔭,在小土丘上觀看著菩提樹。位於大塔週邊的其中一個土丘上,現為Animeshlochana Chaitiya。
第三週,佛陀在菩提樹的北方來往經行,佛陀雙足踏過之處,便有蓮花湧出。位於大塔北側的Ratnachankrama。約一公尺高、二十公尺長的平台。台上雕有蓮花形的石雕,象徵佛陀於此經行時,步步生蓮的景象。相傳為西元一世紀,Kurangi王所建。
第四周,佛陀反覆思惟著甚深法義,此時自佛陀身上放出藍、黃、紅、白、澄五色光芒。位於大塔旁塔林內的Ratnaghar Chaitya。無頂的小佛塔。
第五周,佛陀在榕樹下,回答婆羅門的疑問,並引申出人人皆生而平等的道理。
第六周,佛陀在大塔南方靜坐,該時下著大暴風雨,蓮花池的目真麟陀龍王(Mucilinda Tank)出現,並纏繞在佛陀身上七匝,並由自己的頭保護佛陀。今日在東南亞,柬埔寨等地,都可以見到目真麟陀龍王護佛的圖樣。當池現位於大塔南方三公里處。在前往蓮花池的入口,可見到十分粗壯的阿育王殘柱,但是該柱的柱頭至今還未發現。
第七周,佛陀在Rajayatana樹下靜坐。此時有二位自緬甸而來的商人經過,以米糕和蜂蜜供養佛陀。佛陀為其說了五戒與十善,二人成為最初佛陀的在家弟子。而二人也在此唱頌:
Buddham Saranam Gacchami(歸依佛)
Dharmam Saranam Gacchami(歸依法)




正覺大山(龍洞). 苦行林

自菩提迦耶大塔沿著東邊的尼連禪河,有前往北方的道路,再往前走,可以到達尼連禪河邊的砂原。在該地便可見到東北的前正覺山(Prag Bodhigiri)。《大唐西域記》記載,太子在放棄苦行後,離開苦行林,接受了牧羊女奉上的乳糜後,預視會成就正覺時,登上了前正覺山。登至山頂後,大地震動,有山神告訴太子,若太子在此地入禪定三昧,山會因此而崩塌。於是太子便從西南側下山。至山腰時,有一間石室,太子於該石室接跏跌坐。該時,淨居天的龍請求太子前往菩提樹下成就正覺,同時太子依循龍的請求,留下了自己的影子,也就是現在所見的留影窟。近年來,該窟由西藏僧人管理著。
  
苦行林(Uruvilva),位於正覺山與菩提迦耶之間,即是太子苦行之處。該地鄰近牧羊女供養佛的村落-蘇佳達佛塔遺址(Sujata’s Stupa and Temple)。蘇佳達佛塔內供奉著瘦骨嶙峋的太子像,其側有奉上乳糜的牧羊女像。不過,蘇佳達佛塔遺址大多已印度教化,充滿了印度教的色彩。值得留意的是,該處留有五世笈多時代的佛足石,佛足石上雕有牧羊女供養佛的內容、八大佛跡的象徵、目真麟陀龍王護佛、印度四聖獸等。
  
苦行林旁的烏留頻螺村附近,有一聖地,為三迦葉皈依佛之處。據傳,三迦葉分別是:烏留頻螺迦葉(Uruvelakassapa)、那提迦葉(Nadikassapa)、迦耶迦葉(Gayakassapa)。佛陀成道後,在鹿野苑初次說法後,又回到尼連禪河邊強化,該時,三迦葉已是相當知名的婆羅門,擁有許多的弟子。但是,當三迦葉聽到佛陀的法後,毅然決然地決定跟隨佛陀修行,將過去祭祀的用具丟到尼連禪河中,並且帶著自己的弟子跟隨佛陀。從此奠定了佛教教團的基礎,也是所謂外道歸依佛的重要事件之一。
  
雞足山相傳為大迦葉尊者(Mahakasyapa)等待彌勒菩薩降世的入定處,相傳無著大師在此禪修十二年,在此可以見到紀念彌勒菩薩、大迦葉尊者的菩提塔。不過該山並沒有留下古代建築遺跡或紀念物。




蘇嘉塔寺

釋迦牟尼佛在尼連禪河畔苦修,身體瘦得像骷髏一樣,後來覺得這樣苦修得不到結果,就到菩提迦耶。後來接受牧羊女供養羊奶(有說是牛奶、乳粥),恢復了體力,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禪定開悟了。

後人感念蘇嘉塔供養佛陀乳糜,在此建了蘇嘉塔廟,另有蘇嘉塔之丘,阿育王曾在此建塔紀念蘇嘉塔。站在蘇迦塔山丘上,可以眺望東北方的前正覺山(Pragbodhi),以及周圍的田園和農舍景觀。




摩訶菩提寺

菩提伽耶最著名的佛寺是「摩訶菩提寺」,曾於11世紀時修繕,佛教在印度衰亡後,寺塔曾一度由印度教徒管理。20世紀初斯里蘭卡僧人達磨波羅在印度復興佛教,上訴法院要求收回佛教徒管理祖庭的權利,法院裁決由佛教徒和印度教徒共同管理。現摩訶菩提寺內供奉貼金佛像數等,常住喇嘛數十人,一些國內外佛教組織也在此設有分支機構。1970年建立的全印比丘僧伽大會總部也設於此。菩提伽耶是現今印度佛教聖地中保存較完整的遺蹟之一。古代中國許多前往印度禮佛的僧人都曾到此停留,將當時的盛況載之於書,近代又在此發現五方北來的漢文碑刻,彌足珍貴。現在每年前往聖地禮佛的各國佛教界人土和旅遊者絡繹不絕,已成為世界佛教徒嚮往的聖地和著名的宗教名勝,有著重要的影響。聖地附近還有著名的毗濕奴廟、濕婆廟等古老的印度教寺廟和一些耆那教石窟等。




金剛菩提樹

釋迦牟尼當在附近的森林裡苦修6年,形容枯槁,精疲力竭,但還是未悟得解脫之道。於是他放棄苦修,喝了牧羊女奉獻的乳糜之後,來到了菩提伽耶,在一棵大菩提樹下打坐靜思,發誓如若不能大徹大悟,終身不起。冥想了三天三夜後,突然得以覺悟,找到了解脫之道。然後在附近繼續思考了七七四十九天,之後他就開始傳道了。著名的大菩提樹受到佛教徒敬仰,其枝也曾多次被折,代表佛陀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養,繁衍滋生。原樹已在1870年被大風颳倒,現在的樹據說是原樹的「曾孫」。現樹下立有紅砂石板金剛座,以指示佛陀成道處和表示佛的智慧。